鄭和下西洋的消極影響(關于鄭和下西洋的資料)

發布日期:2022-09-23 17:11:17 來源:http://www.fsduomi.cn/ 作者:玄黃老祖

鄭和下西洋的消極影響(關于鄭和下西洋的資料)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鄭和下西洋的風水布局,以及鄭和下西洋的消極影響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Q1:說說鄭和下西洋的主要路線,并論述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地理意義。

鄭和七下西洋簡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鄭和下西洋路線圖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于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后,鄭和因勞累過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意義: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多嵑秃胶D》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于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Q1:鄭和下西洋路線(所有的)

第一次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寶太監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從南京劉家港啟航,經太倉出海,途經麻喏八歇國、三佛齊舊港,到過蘇門答臘、滿刺加、錫蘭、古里等國家。航行的終點是古里。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

鄭和船隊在永樂五年(1407年(奉命出發,訪問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羅(今泰國)、爪哇和蘇門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駛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為目的地。這次的回國途中有一部分船隊訪問了暹羅和爪哇。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1409年)夏,鄭和船隊還朝。

第三次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候顯率領官兵二萬七千余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艘,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到達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假里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里悶地,古里,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錫蘭,小葛蘭,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蘇祿等國。

永樂九年(1411年)六月,鄭和船隊還朝。

第四次

船隊于永樂十一年(1413年)出發,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統軍二萬七千余人,駕海舶四十,出使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蘭丹,加異勒,勿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等國。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鄭和船隊回國。

此次航行中,鄭和船隊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到達東非麻林迪。

第五次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明成祖命鄭和等人護送古里、爪哇、滿剌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蘇門答剌、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里、沙里灣泥、彭亨各國使者及舊港宣慰使歸國。

鄭和船隊約在永樂十七年(1419年)七月回國,當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朱棣下詔,按等級對下西洋將士進行賞賜。

第六次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里、蘇門答剌、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今肯尼亞的蒙巴薩)。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剌和阿丹等國使節。

第七次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出使西洋忽魯磨斯、錫蘭山、古里、滿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門答剌、剌撒、溜山、阿魯、甘巴里、阿丹、佐法兒、竹步、加異勒等二十國。

這次航行,鄭和船隊從竹步西行,最遠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峽。

擴展資料

鄭和貢獻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多嵑秃胶D》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于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和下西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和 (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Q1:鄭和下西洋的具體路線及影響

一、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鄭和下西洋路線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于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面,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1、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

2、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多嵑秃胶D》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3、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于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擴展資料

鄭和下西洋的政治和經濟貢獻:

1、建立政治秩序

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頗有建樹。在總體保持和平的同時,鄭和船隊使用武力,打擊了斯里蘭卡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的統治,消滅篡奪王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干剌,懲治海盜陳祖義,并在東南亞扶植由施氏華僑統治的舊港宣慰司。

2、拓展朝貢體系

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

3、開拓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等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和下西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和

Q1:關于鄭和下西洋的資料

簡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文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占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給以報復。

“爪哇事件”發生后,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斗。然而,鄭和得知這是一場誤殺,又鑒于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于是稟明皇朝,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后,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爪哇島三寶壟紀念鄭和六百周年活動組委會成員向記者談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說鄭和對各國不論強弱親疏,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即時兩國發生沖突,仍能保持極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現出對鄰國的和平共處,睦鄰友好,使中國和印尼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我們定居在這里也感到臉上有光,我們以鄭和為驕傲。

印尼的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特混艦隊,是一支無敵艦隊。而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不要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鄭和回國后,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準備,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這次出訪所到國家有占城、渤尼 今文萊 、暹羅 今泰國 真臘 今柬埔寨 、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里等。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鄭和、王景弘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船隊于永樂七年夏 1409年 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11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同年12月從福建五虎門出洋,順風經過十晝夜到達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隊從占城直接駛向暹羅。鄭和船隊離開占城又到真臘,然后順風到了爪哇、淡馬錫(今新加坡、滿刺加)。鄭和在滿刺加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存放在這些倉庫里,以備使用。鄭和船隊去各國的船只,返航時都在這里聚集,裝點貨物,等候南風開航回國。鄭和船隊從滿刺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刺、南巫里到錫蘭。在錫蘭,鄭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隊到加異勒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鄭和親率船隊去小葛蘭、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到了祖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鄭和進行規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一年 1413年 冬開航。首先到達占城,后率大船隊駛往爪哇、舊港、滿刺加、阿魯、蘇門答刺。從這里鄭和又派分船隊到溜山 今馬爾代夫群島 。而大船隊從蘇門答刺駛向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到加異勒,而大船隊駛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魯謨斯 今伊朗波斯灣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 。這里是東西方之間進行商業往來的重要都會。鄭和船隊由此啟航回國,途經溜山國。后來鄭和船隊把溜山國作為橫渡印度洋前往東非的中途??奎c。鄭和船隊于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國。這次航行鄭和船隊跨越印度洋到達了波斯灣。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鄭和船隊于永樂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遠航,首先到達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舊港、滿刺加、蘇門答刺、南巫里、錫蘭、沙里灣尼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海岸 、柯枝、古里。船隊到達錫蘭時鄭和派一支船隊駛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達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馬里境內 、麻林 今肯尼亞馬林迪 。大船隊到古里后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 今也門民主共和國境內 ,一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鄭和船隊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里、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 今肯尼亞的蒙巴薩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閏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 今南京下關 啟航,2月3日集結于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兩碑都記下了他們六次出航的歷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出洋。這次遠航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峽,然后返航。當船隊航行到古里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鄭和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刺、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第1次下西洋 第2次下西洋 第3次下西洋 第4次下西洋 第5次下西洋 第6次下西洋 第7次下西洋

(一四0六年)六月 1407年10月13日 1409年10月 1412年12月18日 1416年12月28日 1421年3月3日 1430年6月29日

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1、人數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采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首先,人數多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

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人之間;170多;265人.我這里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說明一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后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于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六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后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編輯本段]寶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梢?,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只,有的用于載貨,有的用于運糧,有的用于作戰,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只組成的規模宏大的。

肯定派

認為《明史》基本上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戰座船”。

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

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可容20丈。

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記中早已紀錄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白圖泰的紀錄可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

質疑派

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和首次出海寶船為“兩千料”,根據他們推論,折合長約為長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至今未有人復制能夠實際航行的四十四丈“寶船”。目前復制中的寶船多采用質疑派的說法。

即便采用質疑派的說法,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編輯本段]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 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于通訊聯系。

Q1:關于鄭和下西洋的資料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文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和前提:

1.唐宋以來領先世界的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發達的造船技術;

2.明帝國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持和強大的軍事力量保障;

3.有永樂帝朱棣這樣雄才大略的統治者,和鄭和這樣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2.擴展海外貿易(經濟目的);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西洋,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后,再無鄭和。

4.由于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全部的開支都依賴明朝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沒有對中國帶來什么經濟實惠,于是,明朝全盛時期過后,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持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關于鄭和下西洋的風水布局和鄭和下西洋的消極影響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真國學能斷吉兇禍福,加微信實力驗證:djbzyc2021
相關資訊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123456@lfpta.com.cn
CopyRight@2019-2020 http://www.fsduomi.cn/ All Rights Reserved.祿福風水網版權所有渝ICP備19010396號-1
免責聲明:本站專業提供八字預測、風水調理、命理知識交流、辦公室及廠房選址、取名、擇日、流年運勢、道家功法及醫學知識和奇門遁甲預測調理,不提供任何保證,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而產生的法律關系及法律糾紛,由您自行協商解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99_久久亚洲伊人成综合人影院_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18_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