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在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一般在40歲左右。由于戰爭和醫療條件的不足,很少有人活到40歲以上。杜甫這么有一句詩: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這個時候的杜甫才46歲,所以他自稱是晚年。蘇軾的“老夫聊發少年狂”,而這個“老夫”也不過是38歲。
秦始皇當年何等風光,但是到了晚年,也開始害怕死亡,為了尋求不老仙丹,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還是沒有抵擋得住生老病死,留下了兵馬俑為自己陪葬,而繼秦始皇之后歷代帝王以及王公貴族。也都呈現出一片癡迷長生不老藥的現象。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決定人壽命的因素是細胞分裂。正是因為人體內的細胞不斷分裂,人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新細胞,同時舊細胞死亡,這樣循環往復是不是就能夠長生了呢?
事實并非如此。在1960年,美國科學家就發現人類的細胞只能分裂50次。這是在基因里編輯好的,而每個分裂的周期是2.5年,所以理想狀態下人的壽命是150歲,但是因為人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養生態度,壽命也就漸漸有了差距。
《易經》:早已幫你算好了壽命
事實上,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年前就發現了壽命的秘密,并在《周易》年寫下了它。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一種健康的生活和休息方式,可以延年益壽,活到100歲才從容迎接死亡。

同時《易經》提到兌卦和艮卦,分別代表7和8,而八卦里,7代表女生,8代表男生。這和壽命有什么關系?
《皇帝內經》中記載了女人的周期是7年,正好和《易經》的兌卦相對應,也就是說女性在21歲和28歲時,身體機能是最好的,也稱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而且一旦到了七七四十九歲,基本上就沒有辦法再要孩子了,身體機能也在慢慢惡化。
只需要注意兩個年齡段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么一句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這句話就出自《易經》,而非常巧合的是,孔子在73歲去世,而孟子在84歲的時候去世,易經預示到了最危險的兩個年齡段。
所以這兩個年齡段的人更應該注意自己的健康。到了這個年紀,就要吃些清淡的,保持鍛煉,把自己的身體鍛煉得結結實實的。而不在這個年齡階段的也不能放松警惕,平時少熬夜,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壽命更長久一點,才能陪身邊的人更久一點。
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讀一本《易經》,這句話其實很中肯?!兑捉洝繁蛔u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
眾多歷史上的集大成者都曾經拜讀過《易經》,比如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楊振寧、李嘉誠等人,他們每一個人雖然處于不同的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受到《易經》的啟發,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易經能幫到你的,不僅僅是延長你的壽命,更多時候是幫助在你面對這個社會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你不得不承認,30歲之前,人生可以靠努力,但是30歲之后,人生就需要一些“運氣”。這里的運氣不是那種玄學,而是讓你通過你的智慧,讓你站在贏面大的一邊,這就是《易經》的真諦。